位置:首页>文章信息>自然资源系统精神文化系列述评之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自然资源系统精神文化系列述评之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9-17 10:29
   浏览次数:
打印

  编者按: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海洋工作野外考察多,环境艰苦、条件恶劣,考验着人的意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洋工作者不懈奋斗,铸就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南极精神等一系列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

  即日起,《中国海洋报》推出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和南极精神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大洋深处,有这样一支中国团队。他们坚持“只有岗位,没有单位”的工作理念,践行“用匠心、出精品”的业务标准,一次次创造纪录,又一次次刷新纪录;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长年奋战在海上,不断潜入热液区、海山区,探索冷泉区、洋中脊,研究神秘的海底世界;他们的足迹遍布七大海区,实现100%安全下潜,探索出一条边试验、边改进、边应用的国家战略性高技术装备跨越式发展创新之路,建构了一套完整的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技术体系、规程及标准,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他们,就是中国载人深潜团队。

  始建于21世纪的中国载人深潜团队,特色鲜明,以非同寻常的决心、信心、耐心、细心做出了突出贡献,凝练出“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体现了人类探秘自然的坚强意志。

  2012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载人深潜英雄集体和载人深潜英雄的决定》印发。2013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载人深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勉励大家团结拼搏、开拓奋进,推动我国海洋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更大成绩。

  以安全为要务  始终做到万无一失 

  茫茫大洋蕴藏着美丽的海山、丰富的矿产、多彩的生物……进入21世纪,我国科学家加大了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资源的调查力度。大洋科考对深海装备的需求不断增加,载人潜水器研制,势在必行。

  2002年,我国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启动,后命名潜水器为蛟龙号。

  蛟龙号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潜水器本体系统、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潜水器应用系统等多个方面,其中最关键的是保证下潜人员的生命安全,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载人深潜探索深海大洋,在我国可谓开天辟地。所有的研制都无章可循,从零开始。没见过载人潜水器实体,蛟龙号总体组反复研究外国潜水器的图片,按照下潜的基本原理,先制作模型,再改进设计,精益求精;没有支撑蛟龙号的水面支持系统,团队就改造“向阳红09”船,研制出A型架,反复计算吊运重量,演练船与A型架协调配合,确保绝对安全可靠;没有专业潜航员,国家海洋主管部门举行了全国“海选”,之后认真培训入选者学习专业知识,锻炼驾驶“蛟龙”的本领。

  下潜深度从50米到7062米,从海上试验到试验性应用……一切都是新的,考验着载人深潜团队的严谨和创新。为了查找故障点,团队一次又一次地下潜,即使自身处于危险之中,也毫不畏惧,仍一遍又一遍排查问题、解决难题。为了建立水面与水下通信,海试现场指挥部连夜会商,“向阳红09”船克服老船缺陷,在潜水器下潜期间关掉一台主机并低速运转另一台,大大减小了噪音,解决了第一个难题。“蛟龙”采样篮丢了,就立刻制作一个替代品;用于通讯的换能器底座坏了,就另辟蹊径抢修好;潜水器底脚支架报废了,就想方设法修缮更新……

  中国载人深潜团队恪守严谨求实的准则,始终团结协作、默默拼搏、无私奉献,不断攀登深海科学探索的高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成功,并圆满完成了海上试验和试验性应用两个阶段的任务。中国的科学家终于在21世纪亲身潜入海底,开启了身临其境的海底科学考察之旅。

  曾担任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的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时间可以淡化一切事物,却无法淹没强大的精神。蛟龙号一切成绩的取得,载人深潜精神是最大助力。这精神是人生态度,是气概情怀,是理想信念,是能够凝心聚力的传承。”

  以协作为基础  不断创造事业辉煌 

  茫茫深海底,古今几人得见?即使是“见多识广”的海洋科学家,初入海底时也会惊讶不已。

  “耳状章鱼的两只‘耳朵’竖起来,几只‘脚’慢悠悠地张开,像一条漂亮的花裙子飘舞……”第一位在大洋乘蛟龙号进行科学下潜的中国科学家王春生,清楚地记得在海底看到的每一个细节。

  和王春生一样,十多年来,许多中国海洋科学家乘蛟龙号不断潜入海底,获取了丰富的生物、矿物、沉积物、水质等样品。

  服务祖国、服务人民,为科学家搭建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可靠平台,充分展现蛟龙号探秘海洋的多方面能力,是中国载人深潜团队的使命和任务。每一次下潜,母船、潜水器、潜航员、技术人员、科学家都密切配合,海上心往一处想,海底劲往一处使,在团结协作中不断撷取累累硕果。

  人们不会忘记,在南海,载人深潜团队初步查明了南海冷泉区和海山区生物群落特征,获得了高质量结核、结壳样品及数据资料,为多项深海研究提供了支撑。在西太平洋深渊海沟区,团队初步查明雅浦海沟北段西侧生物群落结构,认识了其微生物、细菌、古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揭示了食腐端足类在近底层的分布规律。在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区,团队基本查明了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结核分布特征;在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初步了解了维嘉海山区富钴结壳的分布范围,初步探明了采薇海山与维嘉海山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在西南印度洋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基本查明了龙旂热液区热液活动及热液产物分布特征;在西北印度洋我国热液硫化物调查区,初步查明了“卧蚕1号”“卧蚕2号”“天休”“大糦”4个作业区的热液区位置……

  截至目前,蛟龙号已累计下潜158次,足迹遍布中国南海及太平洋、印度洋等七大海区,广泛应用于矿区勘探、生态调查、深渊科考等领域,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深海大洋的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拼搏为音符  持续谱写华美乐章 

  迎着朝阳,披着晚霞,顶着星辰,奋战在海中央……十多年来,每一次出海科考、下潜,中国载人深潜团队都忘我地工作。

  2009年国庆假期,在我国南海,蛟龙号下潜首次突破海底1000米,队员们向着五星红旗,激动地高喊:“祖国万岁!”

  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冒着风雨入海,迎着彩虹凯旋,首次突破了7000米下潜深度。海上现场指挥部里,队员们热烈欢呼“胜利了!”

  2015年2月,在印度洋,用于吊装潜水器的水面支持系统A型架左侧马达突然漏油,无法回收“蛟龙”。潜水器舱内3名下潜人员面临生命危险。“向阳红09”船轮机长刘军带领大家忙了一个通宵,修好了马达。“蛟龙”得以成功回收。

  拼搏中彰显奉献的美德,平凡人也能做出伟大的事。蛟龙号成功的背后,有中国载人深潜团队无数动人的细节。夜深人静时,他们挑灯夜战,排除一系列故障;风雨如磐时,他们顶风冒雨坚守岗位;波浪滔天时,他们沉着应对,安全布放、回收潜水器;亲人离世时,他们没法送别;孩子出生时,他们远在海上……

  忆往昔,峥嵘岁月谱华章。十多年间,中国载人深潜团队夙兴夜寐,孜孜以求,以卓越的成就,一次又一次提振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今年,“蛟龙”完成大修,整装待发;新母船“深海一号”即将交付使用。新时代再起航,“蛟龙”将肩负新的使命——科学应用。面对人员更换、协同作业、制度创新等一系列新变化,中国载人深潜团队将继续弘扬载人深潜精神,为我国深海大洋科考事业做出新贡献。

 

地址:雅安市雨城区南坝东街2号

电话:0835-2243842

传真:0835-2239030

邮箱:yasgtzyj@163.com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 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8

蜀ICP备09001929号-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925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