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根本,是保障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多次就耕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明确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耕地保护工作的鲜明态度和要求。
作为自然资源部门,抓好耕地保护既是提高政治站位,践行“两个维护”,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体现,也是树立新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的重要保障。必须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抓实抓好。
近年来,雅安自然资源部门坚持把保护耕地作为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耕地保护的部署和要求,毫不动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在推动耕地保护与建设发展同频共振、相融互促上努力实践和思考。
一、思想认识是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就雅安近年来的实践来看,从加强耕地保护、改进占补平衡等制度建设,到压实县(区)、乡镇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再到国家土地例行督察发展问题整改、“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摸排整治等等,都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和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而这些归根结底都来源于雅安各级地方党政系统乃至全社会对耕地保护底线意识、保护意识的不断强化和认同,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了耕地保护各项政策和要求上来,将耕地保护融入到了行政管理、建设发展、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
二、管控约束是关键。无规矩不成方圆,抛开管控约束谈资源利用带来的必然是无序混乱、不可持续的不利局面和惨痛后果。近年来,雅安坚持把耕地保护贯穿规划引领、管控约束、要素保障“三大核心职能”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努力把建设发展对耕地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在规划编制上统筹考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严格执行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划好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在用途管制上严把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项目“选址关”“论证关”和合理性、必要性,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在要素保障上积极推进低效闲置土地处置利用,引导各类项目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减少对耕地的新增占用。
三、动态平衡是核心。“占补平衡”制度是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建设发展关系的重要核心,也是守住耕地红线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必须长期坚持并深化下去。雅安近年来建设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历经“5•12”“4•20”两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雅安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建设项目落地建成投产投用。在此期间,雅安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动态平衡,促进了建设发展与耕地保护协调推进。同时,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对耕地的影响,在“4•20”灾后恢复重建中组织实施完成104个轻微毁损农用地整理复垦项目,整理复垦区总规模达101.55万亩,包括耕地在内的各类农用地得到了有效恢复和提升。
四、量质并重是重点。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新时期深化和拓展耕地保护工作内涵的着力重点,对提升保护综合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雅安自然资源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合力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秸秆集中堆沤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预计“十三五”后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达82.73万亩,有力促进耕地提质增效。同时,积极推进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切实摸清耕地资源质量现状和分布,努力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与管理提供支撑。
五、公众参与是支撑。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涉及方方面面和各类群体,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凝聚最广大的耕地保护合力。雅安通过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调动各方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农村基层普及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更新或增设保护标识牌154块、保护界桩1366根,全面公开公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和面积,充分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凝聚社会保护耕地共识。
耕地保护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面对耕地保护新形势新要求,更加需要我们保持坚韧定力,抓实抓牢耕地保护工作,以改革创新的举措破难点、补短板、提效能,以耕地保护的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