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章信息>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雅安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雅安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29 10:28
   浏览次数:
打印

《雅安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政策解读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雅安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5年4月24日 

雅安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2025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强汛期安全防范工作九条措施》等规定和要求,结合当前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形势,制订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雅安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之一。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共排查发现直接威胁村(居)民地质灾害隐患点470处,其中滑坡265处、崩塌86处、泥石流117处、地面塌陷2处,受威胁群众5713户20697人;重点管控风险区354处,受威胁群众3111户10132人。另有威胁交通道路隐患56处,威胁景区景点隐患14处,高山峡谷在建工程6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以小型为主,特大型、大型、中型较少,在全市各县(区)均有分布,其中宝兴县、芦山县、石棉县分布相对较多。

二、2025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降雨趋势预测

据气象部门预测,2025年我市气候总体正常,全市平均气温14.8℃,较常年偏高0.6℃,全市年降水量1234.8mm,接近常年同期。春季(2025年3~5月)冷空气活动频繁,降雨量较常年偏多1~2成;夏季(2025年6~8月)气温偏高,有阶段性的高温,总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1成左右,有区域性洪涝;秋季(2025年9~11月)气温正常略偏高,雨量正常略偏少,秋绵雨较常年偏弱。2025年初冬(12月)气温正常略偏高,雨量较常年略偏少,有一般性冬干。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预计2025年汛期我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仍将呈易发、高发态势,灾害发生数量较常年相当。其中,北部、南部山区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尤其需要重点防范高位远程滑坡、高位崩塌、高山峡谷区泥石流灾害。中部地区以滑坡、崩塌为主。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期

全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汛期(3月~9月),高峰时段在主汛期(6月~8月)及秋汛期。特别是极端强降雨、连日降雨、短时强降雨时段及降雨停止后48小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需予以高度关注,做好预防、提前、主动避让。

(二)重点防治区

包括全市所有县(区),主要分为:

1.地震重点影响区。主要包括芦山县、宝兴县、汉源县、石棉县。该区域作为地震防范重点地区,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较为发育,叠加“6•1”“9•5”地震影响,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山体岩土松动,稳定性较低,坡体、沟谷存在大量固体松散物源,区域性强降雨及局部暴雨极易诱发群发性灾害。其中芦山县太平镇、双石镇、大川镇,宝兴县穆坪镇、蜂桶寨镇、硗碛藏族乡,汉源县富庄镇、富乡乡,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草科藏族乡、王岗坪彝族藏族乡属重点防范区。

2.东部丘陵-低山区。主要包括雨城区、名山区、天全县东部、芦山县南部。该区域水系发育、雨量充沛,中小型滑坡、崩塌较为发育,其中雨城区碧峰峡镇、多营镇,天全县始阳镇、仁义镇属重点防范区。

3.西部低-中山区。主要包括天全县、荥经县大部。该区域以中山地貌为主,山脊呈长垣状,冲沟切割较深,地质构造发育,岩体结构破碎,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了地质基础。其中天全县喇叭河镇,荥经县花滩镇、牛背山镇属重点防范区。

(三)防护重点

场镇、学校、医院、人口聚集区、在建工程、已建工程、交通沿线、旅游景区、网红打卡地等有人居住、活动区域,以及地震影响区、森林过火区、工程活动频繁区、矿山、垮沟桥涵、物源丰富沟道、高陡山体下方村落、构建筑物等重点部位。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防治责任。各县(区)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机构,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逐级负责制,切实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动山洪泥石流“沟长制”试点,确保防灾责任及措施层层落实到位。各地地灾防指要牵头抓总,系统谋划实施好本地区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分解落实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各项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会商调度和联防联动防灾机制,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理念,时刻保持警惕,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强化内部管控,督促指导本行业领域建设、施工单位落实防灾人员,压实防灾责任,加强巡查监测、培训演练、避险转移等防范工作,避免因灾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二)动态排查调查,夯实群测群防体系。扎实开展地灾隐患点和风险区更新调查工作,全面推进全市防汛防地灾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充分发挥驻守专业队伍、监测员、基层干部群众、志愿者等力量作用,按照隐患排查十条要求及裂缝搜寻工作方案,持续推进隐患排查整治,确保隐患整治到位、防灾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加强航空航天遥感、三维激光雷达等先进科技手段运用,组织技术力量做好省级下发遥感识别“靶区”现场核查验证。对排查发现的风险隐患,逐一落实防灾预案和防范措施,逐点明确防灾责任人员和监测人员,动态完善健全“三人一屋”预警响应和应急避险机制,落实电子台账管理,形成工作闭环。继续巩固基层在防灾工作链中的突出地位,加强专职监测员考核任用,强化避险转移人员数据统计,按照规定做好相关补助资金的管理发放。

(三)强化监测预警,坚持主动防灾避险。持续强化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优化普适性专业监测布局,加快监测设备运维检修,动态调整模型阈值,切实提高预警精度。坚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联动机制,持续开展强降雨天气会商研判、预警响应工作,及时主动将隐患点、在建工程、工矿企业防灾人员、监测人员纳入预警信息接收范围,确保风险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喊醒叫应”。同时要坚决贯彻落实“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优化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布局,建立分散和集中“安全屋”台账,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加强转移路线和安置场所安全评估,妥善做好人员避险转移与撤离人员管控。

(四)推进综合整治,有效规避地灾风险。抓好年度全市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特别是对纳入省民生实事项目的2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10户受威胁群众避险搬迁项目,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目标任务。积极争取国省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加强项目储备库建设,争取将以雨城区宝珠坪滑坡和汉源县曾家岩滑坡为首的重点隐患点申报纳入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积极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和资金支持,推进新一轮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加强受威胁群众搬迁意愿摸底调查,努力实现应搬早搬、愿搬尽搬。自然资源、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多渠道筹措资金,用好用活项目结余资金,确保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按照时序要求完成竣工验收和资金足额拨付。加大对地灾防治项目实施单位信用监管力度,对信息造假和失信行为严格逗硬处理,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五)开展调查研究,强化科技赋能支撑。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区)要深入分析近年来多次地震叠加影响的震后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基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全力配合推进科技赋能“揭榜挂帅”项目落地实施,系统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监测预警科技支撑能力。并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识别、治理、监测、预防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机制,强化国土空间布局管控,创新管理、服务方法,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和基层防灾减灾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

(六)组织宣传培训,提升公众防灾意识。扎实推进面向基层的地灾防治宣传培训演练行动,立足“抓早谋先”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灵活运用点位排查宣传、防灾进社区、“青春志愿•守护生命”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识灾避灾知识,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扩大受众范围,增强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使群众在防灾工作中发挥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持续强化各级防灾责任人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隐患发现、成功避险、“随手拍”等奖励激励机制作用,调动干部群众参与查灾报灾防灾积极性,推动全社会防灾意识从短期强化向长期扎根转变。

(七)严格值班值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县(区)要落实常态化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执行地质灾害灾(险)情信息报告制度,规范信息的收集、统计、上报工作,确保信息及时、客观、准确、全面,坚决杜绝多头报送中出现口径不一致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本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完善隐患点“一点一策”,组织有关单位和受威胁群众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综合演练及“白+黑”“三断”应急避险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综合处置能力。力量前置基层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加强应急救援及专家队伍值班备勤,提前研判评估区域风险,充分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及时研判启动应急预案,科学组织开展抢险救援,最大限度减少因灾损失。

地址:雅安市雨城区南坝东街2号

电话:0835-2243842

传真:0835-2239030

邮箱:yasgtzyj@163.com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 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8

蜀ICP备09001929号-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925

微信 微博